Git Part1(基本資料設定、三大區域介紹、初始化)
- 基本資料設定
1.檢視目前設定
$ git config --list
2.設定username 以及email
$ git config --global username 'chunwen'
補充:
$ git config --global username 'chunwen' global代表全域設定
若不想使用終端機指令來設定,可以直接開起source tree在Tool/option中直接更改
- Git 初始化
目的:讓Git知道知道哪個資料夾需要進行版本控制
步驟
1.建立目錄
$ mkdir git-practice
2.進入目錄
$ cd git-practice
3.初始化
$ git init
完成畫面如下
- 工作區、暫存區、儲存庫介紹
在 Git 裡,主要可以分成「工作目錄(Working Directory)」、「暫存區(Staging Area)」、「儲存庫(Repository)」三部分。這三部分嚴格說起來是一種狀態轉變,並非真的存在這三個區塊。我們可以透過add、commit指令轉換區域狀態。
OK,了解這三個區域後,我們實際來操作一次吧!(以下將用終端機指令操作)
備註:使用GUI繪圖軟體操作請參考 文章
1.首先確認資料夾內狀態($ git status)、並新增檔案($ touch index.html)
指令:
確認資料夾內狀態
($ git status)
新增檔案($ touch index.html)
2.
工作目錄狀態
我們可以發現新增檔案後,目前是untracked狀態
3.暫存、資料庫狀態
指令:
暫存($ git add index.html)
資料庫($ git commit -m 'index.html')
Tips:commit 命名時請用一句話(各種語言都可以),協助同事了解目前更新狀況
4.檢視目前儲存紀錄
指令:
$ git log(呈現完整記錄)
$ git log --oneline(一行顯示)
- 小結論
Q:為什麼要add/commit兩段式指令?很麻煩內
A1.設計兩段式目的:減少過於繁瑣存檔
A2.或是採用其他指令
$ git commit -a -m "update content"
要注意的是這個 -a 參數只對已經存在 Repository 的檔案有效,對還是新加入的檔案(也就是 Untracked file)是無效的
A3.使用圖形介面工具 source tree
參考資料:
留言
張貼留言